《女心理师》用专业但不晦涩的方式,深入浅出地将心理专业知识传递给受众,并透过直观的案例分析和充满温情的疏导,治愈着来访者,也引发观众的自我审视和自我疗愈。该剧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,通过展现心理师为不同来访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,以多个案例触摸当代人的心理围城,引发观众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。
电视剧《女心理师》开篇,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场景:镜头对准川流不息的闹市,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而过,他们中有人患神经性暴食症、产后抑郁症,也有患惊恐障碍症——而这些人也正是剧集后续案例中的人物。该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咨询案例,尽可能广泛地呈现出当代人的心理困境剖面。
尤娜是一名高三学生,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。然而,一向乖巧的她忽然做出一连串令人不解的举动,她偷窃、自残,甚至爬上楼顶想要自杀……
为了找到尤娜的症结,贺顿和尤娜的父母进行了多次心理咨询。原来尤娜父母早已离婚,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,父母一直在其面前“演戏”。而尤娜之所以做出过激行为,根本原因是希望通过引起父母的注意,让父母能够重归于好。在贺顿的专业治疗之下,尤娜逐渐走出阴霾。
同样因为原生家庭产生心理问题的还有蒋静。贺顿在和蒋静交谈中发现,蒋静虽生活无忧,但强势的母亲一直“钳制”她的思想。长此以往,她形成逆反心理,通过一系列行为“对抗”母亲,从而引发暴食、呕吐等躯体化症状。
《女心理师》从这样一个个具体案例出发,在心理师与来访者的对话间,回溯问题形成的社会外因与成长内因,探寻相应的解惑路径。
解惑的过程同时也衍生出系列社会话题,亲子关系、代际矛盾、女性职场困境等现实痛点在剧情的推进中不断被摊开、被讨论。剧中,心理师和来访者交流的过程,实则隐含着一种“交互关系”:一方面,心理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在抽丝剥茧中帮助来访者驱散心灵的雾霾;另一方面,跳脱出职业的框架,心理师也拥有普通人的情感,她们在治愈他人的同时也在与自己和解。
将现实的“苦”和治愈的“甜”相结合,《女心理师》未停留于具体案例的展示,而是在深入剖析问题成因过后,给出相应的疏导方式。这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供参考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,使得剧集落点更具有现实意义。
作为聚焦心理师行业的都市剧,《女心理师》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,既要有专业的表达,也要消除晦涩的说教,用视听语言对心理问题的成因、表现和治愈进行恰当呈现。
具体到剧情中的细节处理,《女心理师》常常使用心理咨询中惯用的专业测试方法,比如火柴测试、棋盘测试,这些不仅可以帮助心理师尽快进入来访者的心里世界,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科普了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。
剧集也尝试多角度描绘心理咨询师的真实日常,除了展现其过硬的专业素养,也以温暖的笔调勾画出其细腻的情感世界:家人的关爱、恩师的点拨、朋友的扶持……这些暖心的画面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故事表达,为作品注入了更多可触可感的现实温度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